搜索

智慧法院智惠群众 助力司法服务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3-03-01 浏览:387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1336公里,这是青海省到河南省的直线距离。如果要打一场官司,当事人往返于两地,这个距离确实很远。但当“融合法庭”出现时,这个距离为零。

前不久,青海省尖扎县卓某、赵某、才某因劳务纠纷将远在河南省的张某某起诉至尖扎县人民法院。但开庭时,张某某因特殊原因无法从河南省赶到尖扎县参加庭审。尖扎县人民法院速裁团队与张某某取得联系,引导原被告双方通过使用微信视频和人民法院在线服务(青海),很快达成并签署调解协议。庭审结束后,尖扎县人民法院又通过电子送达的方式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了民事调解书,案件审结仅花费几小时时间。

近年来,青海法院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稳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提升审判执行质效。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自主研发了“内外网融合法庭”并在青海省法院部署使用。当事人虽远在千里,但只需要在法官的指导下动动手指,运用手机就能线上参与诉讼活动,零距离体验便捷高效的“智慧”司法服务。此项科技成果获评2022年全国政法智能化创新案例。

去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个体运输户马某某与海北藏族自治州某碳化硅厂产生运输合同纠纷,遂将该厂诉至海晏县人民法院。今年2月15日开庭时,到新疆送货的马某某因遭遇当地恶劣天气影响无法赶回海晏县参加庭审。海晏县人民法院法官随即向双方提出内外网融合开庭审理的建议,指导当事人在手机端操作,顺利在互联网端完成线上庭审。

“当时我真是急死了,开庭在即,我却被大雪堵在路上。幸亏海晏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使用“内外网融合法庭”线上审理了我的案件,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现在我正在等待审判结果呢。”马某某告诉记者。

为推动司法数字化、智能化,更好地服务审判执行、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青海省法院近几年先后建设了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青海)、青海网上法院、12368服务热线等“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上线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交费等诉讼服务,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各项诉讼活动,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但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青海省各级法院面前——当事人如何在线上完成开庭笔录等诉讼文书的签名,而这也是全国法院共同面临的难题。

为有效解决这一瓶颈问题,2019年,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实地考察其他行业手写电子签名系统后,大胆创新,自主研发了青海法院“手写电子签名系统”。该系统于2020年正式在青海省法院上线运行,建设规模和使用单位数量均位居全国法院前列,获评2022年度人民法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被列入2023年度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案例》。

“我们自主研发的这个系统支持当事人、代理人和法官等多角色多场景下同时进行电子签名、身份核验,信息同步录入、实时流转、文件全覆盖。而在互联网庭审中,当事人除使用手写电子签名板完成签名外,还可以通过我们发送的二维码短信链接进行电子签名,使用十分方便。”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和信息技术处信息技术科科长杜生涛告诉记者,该系统上线至今,已完成签名捺印56147次,有效提升了案件审理效率,规范了线上诉讼文书的制作,促进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切实起到了“减负、便民”的效果。

在以前,按照普通司法程序,民事案件从立案到结案需要3-6个月不等的时间,而现在,青海省智慧法院跑出诉讼“加速度”,2022年全年民事一审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48.6天,比全国法院民事一审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短16.9天。

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和信息技术处处长朱明忠告诉记者,青海省智慧法院建设的持续推进和功能升级,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高效司法惠民服务。2022年全年,青海省法院共完成网上立案60549件、网上开庭2696件、网上缴费33901笔、电子送达320452次,线上委托、委派调解案件17618件,青海省法院调解平台应用率达100%,诉前调解成功率达72.34%。

“为使信息技术进一步与审判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提升法官办案质效和为民服务保障能力,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以‘安全、实用、高效’为宗旨,聚焦‘顶层设计、智慧应用、数据服务、特色发展、云网基础、安全保障’六大方面,全面塑造‘智服、智审、智执、智管’智慧法院新格局,推进建设以‘全方位智能化、全系统一体化、全业务协同化、全时空泛在化、全体系自主化’为主要特征,以‘两中台三中心四平台’为核心内容的青海法院信息化4.0版,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智慧司法模式,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朱明忠说。